- 无障碍辅助浏览
- 网站导航
- 网站首页
- 交通政务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党建工作
- 行业服务
- 政民互动




驾车,不再是通勤族最热衷的出行选择。在一人一座的定制公交上,安静地读一本书;在自行车专用路上,享受畅快骑行的乐趣……随着交通环境不断提升,科技与服务加速融合,北京绿色出行带来的幸福感正渗透匆匆行人的心田。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北京公共交通出行造成极大冲击。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因势利导、化危为机、创新发展,积极培育先进交通出行文化。短短数月,共享单车骑行量大幅增长,5月骑行量高于去年同期的13%,并持续攀升,截至今年9月,日均骑行量超300万人次;轨道交通13条线路运力提升,10条线路跑进2分钟间隔,昌平线最大运力提升幅度达83.3%;通风、消毒、测温等防疫措施严格施行,公共交通实现“零传播”“零扩散”……一组组数据、一摞摞实事,凝聚着千万乘客的共同期待,描绘出城市交通平稳有序、绿色出行舒适快捷的美好图景。
“多快好省” 护航绿色出行
“在家用手机选公交车站点和出发时间,算好时间后提前出门,要比开车节省20分钟左右,手机操作也方便。”9月25日,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市民李明用手机下单定制公交。
疫情初期,地面公交因其通风好、防疫安全性高,客运量一度超过轨道交通。北京市交通委把握公众对地面公交的偏好转移,会同公交集团加快升级定制公交服务。该服务通过撮合出行起讫点和出发到达时间相匹配的需求信息,以通勤最短时间为标准,规划形成定制线路,并借助智能调度系统、驾驶员管理系统,灵活调度车辆,实现“一人一座、快速直达、安全便捷”。
2月27日升级至今,定制公交注册用户达15万人,开通260余条线路,覆盖近500个社区,每日客运量增至8200余人次,较升级前增长2.2倍。今年8月底,北京市交通委还结合开学日,推出多条“通学线路”,累计运送超过2100人次。
鼓励绿色出行,提升体验感是关键。北京市交通委指导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突破传统调度运营模式,通过打破车辆与车辆基地之间的配属关系,在不新增车辆的前提下,解决就近驻车,在全网实现了“多快好省”的效果——运力增多,13条线路运力提升;速度加快,6条线路列车运行速度得到提高,6号线最大速度提升8%;体验良好,北京地铁首次全网公布列车时刻表,切实提高运营准点率、兑现率;成本降低,节省运营成本约1.35亿元。
慢行交通在城市出行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解决共享单车骑行障碍是建设绿色城市、低碳城市的主要挑战。在复工复产大背景下,北京市交通委组织美团、青桔、哈啰3家共享单车企业在京推出免费骑行激励措施,5月20日至31日期间,用户早晚高峰出行,可享半小时免单优惠,让贴心大礼包为绿色出行鼓劲加力。
北京市交通委还多措并举,优化骑行环境,持续增强绿色出行吸引力——印发《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按照《道路停车位设置规则》要求,完成23条道路、2094个不合格车位整改;节点彩铺79万平方米,强化路权;科学布设公交站台,合理布设平面过街通道;设置非机动车道分道线、转向等候区、左转引导线,增设3组左转非机动车信号灯。
北京交通持续加强机动车违停等治理措施,还路权于自行车,会同生态环境部门和互联网企业,启动基于市场机制的“碳激励”绿色出行激励模式,发布国内首个绿色出行MaaS平台,向市民提供了集步行、骑行、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停车、自驾、出租汽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出行服务平台,让看得见的美好,吸引更多人“弃车上路”。目前,MaaS平台公共交通用户数已突破千万,日均服务公共交通出行超500万人次。实时公交已覆盖北京全市超过95%的热门公交路线,实时信息匹配准确率超过97%。
下一步,北京交通运输部门将不断优化公共交通供给,强化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对全路网统筹调度、指挥作用;加快完成西长安街等4条示范走廊建设;提升10个慢行优先路口建设水平,有力推进自行车专用路东拓、南展建设,建成两横两纵4条自行车示范街等,全面提升交通体系运营效率。
分布调控出行量 预约管理缓解拥堵
“为了能快点进地铁,每天早起和合租室友抢卫生间,跟时间赛跑,天天过得像打仗一样。”家住北京天通苑的市民告诉记者,人员密集地区居民的通勤需求量大,为北京地铁控制满载率、切断病毒传播渠道带来了挑战。
北京市交通委充分发挥北京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平台作用,协调领导小组各相关成员单位,共同培育预约出行文化,于3月6日首次推出了轨道交通预约进站试点,实现交通需求源头调控。
“通过分析客流情况和调研限流车站条件,我们选定在昌平线沙河站、5号线天通苑站和6号线草房站开展试点。预约乘客较常态下每人可节省10—20分钟的站外排队时间。”北京市交通委工作人员介绍,乘客通过预约进站微信小程序可预约第二天早高峰进站时间,系统根据车站通道能力和断面满载率核定每时段进站名额。目前,预约系统累计注册用户7.6万人,预约进站53.6万人次。北京将结合智慧安检扩大试点范围,为“常旅客”提供快速进站服务,提高预约进站吸引力。
人员限流、景点预约、单向通行……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无预约,不出游”成了旅行标配。北京市属多家公园实行实名预约购票,多处博物馆等社会公共场所也实行分时段预约限流、远端疏导等措施。
在此背景下,北京因势利导,与有关部门紧密配合,持续强化就医就诊和社会活动预约机制,做好周边交通出行量分布调控,缓解拥堵情况。交通部门协调卫健部门固化就医就诊预约,增加周末出诊号源数量,细分不同时段号源投放,减少早晚高峰时段号源;协调文旅、体育、商务等部门,制定出台相关意见,要求市级或规模以上文化场所、公园景点等建立网上预约平台、机制,并将预约票源细分到具体时段,从源头上减少聚集出行和交通拥堵。
赋权下沉 整治交通秩序
治理公交专用道、应急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步道“四道”违法违规侵占,严管外地车、皮卡车、电动车、摩托车“四车”违法违规出行……今年4月,北京启动“绿色出行守护”专项行动,“四道”“四车”相关执法数量从4月份的108.9万起下降到8月份的51.6万起,降幅达到52.7%。
“如果一个城市交通状况好,一定是秩序好、公共交通好、出行信息服务好‘三好’,而秩序好排在第一位,也是解决‘堵路’不‘堵心’的关键。”北京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是“交通秩序整治年”,北京市交通委创新手段,进一步强化交通秩序治理,努力在全社会培育文明出行文化。
——赋予停车视频设施违法停车取证能力,在东城区和昌平区开展了对道路停车电子收费路段高位视频违停取证赋能试点,实现对违停车辆非现场执法取证,共计赋能设备706套,覆盖56条道路、3076个车位。
——赋予停车管理员、街道网格员、综合执法队伍执法取证权,在西城区、朝阳区开展试点,赋予852名停车管理员执法取证权,重点在设有禁止停车标志、标线及消防通道违法停车的地点开展取证工作,提高执法效率。
——城市交通治理向街道下沉,对街道治理情况进行评价排名;将秩序治理措施落实到街面,做到街道交通治理措施“十到位”,包括机动车停车位规范施划到位,慢行系统宽度达标整改到位,礼让绿色出行的标志、标线、标识设置到位,共享单车停车位包括电子围栏设置到位,非现场执法设备设置到位等相关措施,更加广泛动员全市各级力量参与到交通治理工作中,形成共担共治的局面。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北京交通运输行业将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要求,努力保持交通工具、场站“零扩散”、一线从业人员“零感染”的成果,不断固化前期好的做法,持续培育绿色出行文化、预约出行文化、文明出行文化,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服务,实现大城市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